2022-08-01
沈氏由周朝大封诸侯国而因国得氏沈氏来源: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子聃季的后代。聃季为周成王叔父,周武王之胞兄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武王另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不服,伙同纣王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平定。聃季在平叛中有功。被封于汝南郡沈国。公元前506年,沈国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叶氏因春秋沈诸梁封于叶县而改姓统宗十八世孙沈尹戌任楚国左司马时,曾借助民众力量杀死了佞臣费无极。后来在与吴军的战斗中阵亡,楚昭王(公元前515~489年在位)便封沈尹戌子、统宗十九世孙沈诸梁于叶(今河南省叶县旧城),楚封为叶公,字子高,世为楚国大夫,生有三个儿子:茂春、尹射、尹文。茂春其后人便以“叶”为姓,是叶氏始祖。尹射、尹文均为楚令尹。统宗三十八世孙威卿公沈戎是尹文后裔。叶氏望族出自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
高明,作为珠三角的后花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可谓是很多人度假旅游的首选之地。而其中,生态旅游又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游玩方式之一,因此很多高明景点也是声名远播,盈香生态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盈香辉煌的背后,除了人们的苦心经营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盈香生态园所处的位置,正是被称为“珠三角九寨沟”的凌云山区!而盈香生态园,正是地处一条美丽乡村——冼村的境内,今天,小编就带你们认识一下这个与盈香密不可分的冼村吧!地处“珠三角的九寨沟”冼村,位于高明城区西北13公里处,南邻河村,背靠凌云山,离西安圩只有短短四公里,而且其刚好处于广明高速西安入口处,交通可以说是非常的便捷。在明朝嘉靖年间,冼姓从邻近的高要迁到此地,沿着凌云山东北麓形成了一个带状分布的聚落,再以姓为名,便成了今日的冼村。早年,有几位旅游学者到凌云山考察,惊奇地发现,此山的水库及周边景色很像九寨沟的缩影,便把此地称为“珠三角的......
沿着腰古镇雄强村委一条蜿蜒的水泥小道深入,有一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屋舍间可见两座高耸的炮楼,那便是冼村。村中老人称,冼村的两座炮楼,已历经百年风雨,屹立不倒,如今仍是村中最高的建筑。据了解,炮楼是可以瞭望并射击的高碉堡,或青砖外墙,或泥土捶墙筑造,四周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墙体厚实坚固,具有较强的防御作用,多数建于清末民国初期,为防盗防土匪保村子平安。冼村炮楼如今,两座炮楼内部的结构已经坍塌,仅留下最坚固的墙体。楼顶和枪口在正午阳光直射中,透下好看的光斑,映得墙体上的青苔熠熠生辉。夏季的风穿过楼顶与四周的枪口在此萦绕,道出了一声声历史的“回响”,忽而像是冼村的先辈们为保卫家园勇敢拼杀的呐喊,忽而像村中老叟对岁月如梭、现世安稳发出一声欣慰的叹息。更令人惊叹的是,两座炮楼周围存留着成片采用镬[huò]耳式或“龙舟脊”式屋顶的古民居,仍保留其青砖灰瓦的古朴风貌。其屋檐下的工艺精湛木......
雷州半岛在雷祖陈文玉任首任刺史之前,曾经有俚族冼姓,对平定雷州、统治三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影响是深远。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高凉郡俚族渠帅冼夫人(522~602年,其诞生地一说在今高州市的良德,一说今电白县山兜村)与丈夫、高凉太守冯宝协助高要郡太守陈霸先大破侯景党羽、高州刺史李迁仕,平定“侯景之乱”。557年,陈霸先据地自立陈朝,成为中国历史王朝中唯一崛起于岭南的封建皇帝。当时,现在湛江的辖地属陈朝。南北朝梁·大宝二年至陈·永定元年间,冼夫人会同陈朝军队击败叛变的广州刺史欧阳纥,被册封为高凉郡太夫人。陈末战乱中,岭南数郡拥戴冼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南北朝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挥师南下。冼夫人派遣其孙冯盎迎隋行军总管韦洸入广州,平定岭南。并亲自率车骑陪同隋朝诏使巡抚岭南诸州,稳定局面。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高凉通守冼宝彻策划兵变,波及岭南3年之久,当......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秦、汉之际地入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灭南越国复置。辖境相当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其后渐缩小。隋开皇九年(589)废,大业三年(607)改番州复置,属扬州。治所在南海县(今广州市)。唐武德四年(621)改为广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南海郡,治所在南海、番禺二县(今广州市)。乾元元年(758)又改为广州。...
福建省冼氏字辈...
南海鹤园冼氏家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冼宝斡纂一修,清宣统2年(1910)刻本,4册。始祖衍深,南宋咸淳末由南雄珠几巷迁广州南海县扶南堡。始迁祖显佑,明初由扶南堡再迁本邑鹤园里。明冼桂奇出此族。卷首序、目录,卷一宗约,卷二原姓,卷三宗支世系,卷四宗庙,卷五坟茔,卷六人物,卷七艺文,卷八显扬,卷九备徵,卷末後序、校勘记。...
历史上冼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冼姓人口稀少,主要集中于广东地区。 当代冼姓的分布和图谱冼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海湘、湖北南部、赣闽大部、重庆东南、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冼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86%...
迁徙传播 秦始皇时进军统一岭南。戍军中有一个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国的后代,和秦军统领尉官赵佗是同乡。后以岭南地域最先取姓的“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Xiǎn音显),沈汭的儿子取名洗齐。从此世称洗氏。洗姓人相传:“沈改为洗,原因莫问。”到了清康熙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广东冼...
冼姓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奇姓通》。 〔姓源〕其姓源自古代南粤少数民族姓氏。据《姓氏考略》记载,冼姓为盖高凉(在今广东省阳江县西)蛮首姓。 〔郡望〕冼姓的郡望有南海番禺。南海番禺,即今广东省广州市一带。 〔堂联〕冼姓的堂联有:烈士岂受贼奴辱(冼劲);夫人得膺谯国封(冼夫人)。 〔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冼氏5例,冼姓的历史名人晋代有冼劲,南海人,世为武帅;...
三山公,即西江房讳国榦公,清庠生,康熙已酉科举人,壬戌科进士,历任直隶武强县知县,擢刑部主政,陕西清吏司员外郎,礼部仪制司郎中,康熙丙戌科会试同考官,浙江湖州府知府,著有《筠园集》、《寸草堂集》、擬梦稿有传。三山公对于冼氏的来源及冼字的来源的一些传闻,传说,予以驳斥和分析。开篇直叙“冼氏世为粤人,非若他姓之自外而来也”,以其学识素养,以其社会地位,以其在冼氏宗族历史中的卓越功勋。三山公《冼氏世本》,可谓一锤定音。《冼氏世本》之后附著是修谱者的不同意见,但浅尝辄止,无法动摇三山公的结论。《岭南冼氏宗谱.三山公冼氏世本》冼氏世为粤人,非若他姓之自外而来也,他姓来自岭北。先世各有显人,故列于百家。系之郡县者,皆其显名于岭北者也。秦并南粤,初置三郡,由汉迤宋,递革递增。多至二十有三,少复并而为七。岭南未始无郡,而冼氏不以郡传者。唐宋以前,未有闻于岭北也,岂惟冼氏?岭南之郡,数十百家,莫一载焉!则凡......
在与湛江市霞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联合举行的特呈岛冼太夫人文化田野调研活动结束后,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郑华星会长带领郭安胤副会长、戴国伟秘书长、李爱芳理事等一行又到吴阳拜谒冼太夫人庙。冼太夫人吴川,南朝宋(420—479年)置。存世最古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卷三》载:“吴川县,本汉高凉县地,宋于此置吴川县,以县东吴川水为名,后因不改。纪胜化州。吴川水,在县东三十里。纪胜化州。”汉为合浦郡之地,隋属高凉,唐属罗州,宋属化州,明清时期属高州府。吴川的冼太夫人文化氛围浓厚,今吴川的冼太夫人庙有:梅菉街道冼太街冼太庙、樟铺镇山口冼太庙、樟铺镇官涌(吴川话音光冲)冼太庙、塘缀镇瑚琳冼太庙、塘缀镇米收村冼太祖姑庙、塘缀镇龙村冼太庙、塘缀镇葵园村冼太庙、黄坡镇马兆村(那廉境)冼太祖姑庙、黄坡镇冼村冼太祖姑庙、振文镇泗岸五教岭冼太庙、吴阳镇霞街冼太庙、吴阳镇中街冼太庙、吴阳城里冼太庙。旧吴川还有多座......
西湖村,位于广州从化市鳌头镇西部,距镇政府4千米。因冼氏族人居住在东边村而耕作在西边,西边有一约200平方米的自然水氹,故取名“西湖”。村民姓氏有冼、汤、谭、刘姓,均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鳌头方言。村中有冼氏宗祠。原宗祠“冼氏书室”建立在水西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995年迁建至古榕树旁,占地面积300余平方,坐北向南、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布局,砖石结构、青砖外墙,三耳朵垂墙,灰瓦盖面,琉璃瓦剪边,右傍“西湖古庙”,规模宏大,正名为“冼氏祠堂”。村中有西湖古庙和叶秀祖的茂园家塾。古庙,红砖外墙,灰瓦盖面。茂园家塾为传统的五龙过脊建筑,砖木瓦结构,青砖墙体,悬山屋顶,盖灰瓦,墙檐下有彩绘图案。小典故村里流传冼公自成落叶生根的故事。冼公自成,南海西樵山简村人氏,冼公携妻带幼,四处漂泊来到从化的古楼潭,以补鞋为生。一日冼公拜访了一个地方书生,问及何处落根也。先生说:“你可养鸡产蛋繁孵。......
广东省高州市冼太庙高州冼太庙为国家A级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州市文明路,潘州公园北面。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始建,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同治年间先后重修,是全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冼太庙。冼太庙主体建筑共三进,总进深49.5米,总面阔13.4米,建筑面积826.3平方米,分前殿、中殿、正殿。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装饰华丽,运用彩绘、堆塑、雕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貌。高州冼太庙广东省高州市高凉岭冼太庙高凉岭上的冼太庙,历史悠久,起源于隋,始建于唐,迁建于明,重修于清,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曾经几度兴废,文革期间被拆毁,改革开放后重建,冼庙香火鼎盛。高凉岭冼太庙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三间两进,硬山脊顶,绿瓦红檐,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文武庙和普宁庙,与冼太庙贯通为整体,庙貌恢宏,灵气氤氲。冼太庙正门门眉上方镶嵌着清同治帝御赐金字匾额:“敕封护国......
位于广东省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该祠为冼氏印山祖一支的祠堂。雷垌正是冼夫人故里,如今冼姓最多的村。从冼夫人以降直至明代,虽无详细确凿的族属源流可考,但在该祠堂的祭始祖祝文里有云:“启基高凉,莆田远绍……”正是冼姓居民由福建(莆田)回迁雷垌的证据,并且显然是以冼夫人为先祖崇拜的对象。冼公祠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为五路四进建筑。前有粗大的柱子,朱红大门,门联为“雷山作祖钟灵脉,洞水朝宗汇远源”。由大门、中庭、寝室和两侧廊庑构成。正殿前檐的中央挂着一块朱漆牌匾,上面镶嵌着“嘉孝荣冠”四个金漆大字。殿内先贤按男性辈份为中心作先后排列,由于冼夫人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也在祠内以特殊的方式位置加以标示,成为一般的坛祠所没有的展示形式,形成独具一格的家族坛祠风格。为高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芦苞镇四合村委会把岗村,榕树下矗立着一座冼氏宗祠。与历经风雨而破败的祠堂不同,冼氏宗祠光鲜亮丽,而这背后是一批热心公益的旅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心血。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冼氏宗祠曾因日寇入侵而焚毁。在冼良为代表的华侨、旅港澳同胞大力倡议与资金支持下,冼氏宗祠得以重建。冼氏宗祠维系着海内外赤子之心,为漂泊在外的族人提供一方乡愁乡情寄托之地,成为了海外华人归属感的纽带。华侨、旅港澳同胞不忘桑梓之情,多次捐资助力家乡发展。重建后的冼氏宗祠建筑结构参照过去的风格,三进三廊二井二巷道布局,面积350平方米,砖石木瓦结构。百年宗祠历沧桑,古韵新颜留遗迹把岗村有两座冼氏宗祠,在村里的一南一北,建筑风格、规模一致,由开村先祖后代所建设。在把岗村北头,冼氏宗祠大门一对楹联书曰:曲江宏振烈,鸦嶺兆鸿图,道出把岗村冼氏族人来由。三水建县时,把岗村原名叫北鸦岗。据清嘉庆六年修纂的《冼氏族谱全宗图》记载,冼氏先祖是河......
冼氏宗祠石匾记载,原祠堂重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70)冬季,重建后祠堂占地面积108平方米。砖木结构,外墙青砖,内墙泥砖,前庭有一扇木屏风,中间偏西有一天井,中间东侧有一个小厨房。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祠堂后进倒塌,只遗留“冼氏宗祠”花岗石匾嵌在前庭。1998年11月在原址重建冼氏宗祠,除保留前后厅、走廊和天井外,在西侧建一厨房,新冼氏宗祠面积为182平方米,于1999年3月27日竣工入伙。汤姓与徐姓、冼姓隔塘相望,与刘姓相依而居。村里汤姓族谱记载,明末清初,南海县和顺镇汤村汤文兴,生有四子,为志达、志聪、志明、志诚。长子汤志达即为㘵头村汤氏始祖。按汤文兴是汤氏16世,汤志达公为17世算起,至现在记载的32世,已繁衍后代共有15世。...
冼夫人是哪个朝代的人,冼夫人对于海南的贡献冼夫人是哪个朝代的冼英,著名的巾帼英雄,世称冼夫人、冼太夫人,冼夫人历经三个王朝,但是她生活大背景是南北朝和隋朝。南北朝时期,冼夫人历经两个王朝,一个是梁朝,一个是陈朝,后来杨坚灭陈,隋朝一统天下,冼夫人为了避免战争,投诚隋朝。冼夫人出生在梁王朝统治时期,梁朝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冼夫人于512年出生,死于601年,梁朝于560年灭亡,她的一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梁朝度过的。冼夫人嫁给冯宝之后,和丈夫一起将凉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冼夫人在侯景之乱中,看中了陈霸先,认为他是平定乱世之人,嘱咐丈夫冯宝要多支持陈霸先。后来梁帝论功行赏,冼夫人被封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三年后,灭亡梁朝。公元558年,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去世,岭南陷入大乱。冼夫人亲自出手,平定乱局,朝廷知道之后,册封她为“石龙郡太夫人”。后来,陈朝后主陈叔宝沉迷美......
Copyright 2022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5